- · 《分子影像学杂志》投稿[04/09]
- · 《分子影像学杂志》数据[04/09]
- · 《分子影像学杂志》期刊[04/09]
- · 分子影像学杂志版面费是[04/09]
足不出户享国内核医学领域顶级专家云诊断,“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近年来,各大医院核医学科室数量逐年增加按年。行业面临多维度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东西部医疗资源相对发展不平衡。部分医院虽然开设了核医学科,但可开展的诊疗项目数量有限。

近年来,各大医院核医学科室数量逐年增加按年。行业面临多维度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东西部医疗资源相对发展不平衡。部分医院虽然开设了核医学科,但可开展的诊疗项目数量有限。同时,核医学从业人员培养周期长,复合型人才数量不足,人才缺口仍然较大,制约了我国核医学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困境?
3月27日,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为牵头单位,与联影集团合作的分子影像远程互联融合创新中心在上海揭牌,和10家国家基层单位 医院成为首批“分子影像远程互联融合创新中心成员单位”,中心下的“联合核”云平台也同时发布。
未来,通过业界首个“联核”云平台,会员单位疑难病例实时上传,患者享受云端国内核医学领域的顶尖专家。诊断。不仅如此,“联合核”云平台还可提供云业务协同、云教育培训、多中心科研等服务,为核医学从业人员尤其是复核从业人员的高质量培训提供新模式医学人才。
中山医院核医学科作为国内最早开展临床核医学工作的单位之一,在探索过程中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除定期开展研究生培养外,科室还连续六年举办全国公益性培训活动,为国内核医学培训技术骨干100余名,为基层医院培训医生、技师、护士300余名。尽管如此,偏远地区的患者仍然难以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而当地医院的核医学科室和人才也相对薄弱。 “联合核”平台的建立,正是为了辐射更多地区,培养更多专业医生,为人民带来更好的医疗资源。据悉,该平台依托联合影像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医疗平台,打通国内核医学诊断、质控、教育、科研资源,全方位联动,共享创新资源。同时,来自中山医院核医学科的大量标准化病例资源将与联合影像U课堂“双刀”,为会员单位提供影像知识、临床病例分析、常见病疾病及多发病的诊断思路,分享很多宝贵的临床实践经验。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范佳介绍,早在2014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建立了战略与联合影像合作 国内唯一的医疗器械临床应用示范基地和华东地区精准医学影像研究中心,共同探索“医、研、产”的创新模式。
“分子影像远程互联融合创新中心落成、联合云平台发布,是‘医研产’良性循环的体现合作模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顾剑英表示,未来双方将进一步发挥各自专业领域的最大优势,努力为患者、患者家属和社会各界提供更全面、更贴心、更便捷的服务。医疗服务和多层次医疗保障解决方案,提升中国医疗健康服务水平,以科技赋能医疗健康产业,为国家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联核”云平台,中山医院核医学科可以联动9省10市,远程高效赋能基层医院,提升诊疗水平。基层医生临床服务水平。未来将与更多的医疗机构云端联动。 “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平台将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诊断,也将为专业医师的技能培训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石宏成说。 “十三五”以来,工信部、国家卫健委组织开展“先进医疗器械应用示范工程”,从创新链和应用链推动先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鼓励医疗机构参与国产医疗器械的研发、创新和应用,形成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的良性循环,加快实现高端医疗器械自主可控。中山医院作为首批龙头医院,深耕国内先进医疗设备的研发、创新和应用。它希望以医院为纽带,连接“产、学、研、医”的力量,创造、研究、制造中国自己的高端医疗设备,造福患者。真正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左燕
文章来源:《分子影像学杂志》 网址: http://www.fzyxxzz.cn/zonghexinwen/2021/0714/575.html